客户服务 15305871101

焦虑的“留守”妈妈们

时间:2016-02-26
2362
摘要:我们在焦虑什么? 发现问题没有解决方案,我们焦虑; 人际关系紧张无所适从,我们焦虑; 工作生活压力过于重大,我们焦虑;

作者 王方Frank 


我们在焦虑什么?

发现问题没有解决方案,我们焦虑;

人际关系紧张无所适从,我们焦虑;

工作生活压力过于重大,我们焦虑;

未来前途没有清晰方向,我们焦虑;

生活安全感觉缺乏不足,我们焦虑;

希望帮助但却无从下手,我们焦虑;

......

各种各样的焦虑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一般来讲,成熟的人都有一定的办法来调整心态,化解自己的焦虑。


"留守"妈妈的焦虑

在营地教育领域里,有一种焦虑非常常见。但却很少被人谈及,也很少有人真正地思考并面对它。


这就是:对于参加营地的孩子们,妈妈们的“焦虑”。


通常来讲,参加营地孩子家长们,特别是妈妈们会在微信群里耐心仔细地询问关于营地的几乎每一个细节:

从吃饭到住宿,从安全到活动,

从洗脸到刷牙,从睡觉到起床,

从起夜到盖被,从指甲到洗澡,

从舍友到交友,从情绪到感觉,

从换衣到形象,从性格到个性,

从喜好到需求,从留意到照顾,

......


其实,大多数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喜欢事无巨细地,反复确认地来了解、关注营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从人之常情来讲,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妈妈们都有着一颗慈母之心,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关注孩子的生活,是再平常也不过了。


另一方面,有些妈妈们超乎寻常的对细节的关注和反复确认,对导师提出的希望给予孩子的“特别关照”,其实是反映出了妈妈们自己内心的“焦虑”。


这种”焦虑“从心理学上来讲,其实是潜意识中对自己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不放心,不自信的投射。


为什么会这样?

自己的孩子很少离开,独自生活,妈妈们从内心不情愿分离,不放心让孩子参与;


妈妈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她们最清楚自己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集体生活能力。


离开专门创造的孩子“最舒服的”家环境, 妈妈们对营地的陌生环境不了解,不放心。担心孩子不适应。


守住这个"度"

对于很多中国妈妈来讲,共通的家庭养育模式如下:


她们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

她们对孩子的关注细致入微,

她们帮助孩子处理解决问题,

她们总想把孩子保护在身边,

她们总让孩子生活体验舒适,

......


照顾、关注、处理、保护、舒适其实都没有错,问题是,这些都需要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


您可以把这个”度“看作”一道线,跨跃了这这道线:


照顾变成了无处不在的代劳,

关注变成了唠唠叨叨的烦扰,

处理变成了实际上越俎代庖,

保护变成了限制自由的空间,

舒适变成了对外界的不适应,

......


有一天,当孩子真地需要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参加活动的时候,对于家庭的养育来讲,无疑就是一次“大考”。平常作为妈妈,爸爸,是否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自信、独立、自主的孩子。孩子的自理能力,陌生环境的融入能力,自我心理调整能力,适应新的集体的能力......一切都会被展示,一切都会被认知。


学会调整、面对

好消息是:在营地里,孩子们会有一个极好的机会来认识自我、锻炼自己,促进成长!


焦虑会消失么?不会,它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


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怎么去调整、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