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创造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就比如企业,面对的是网络文化对新鲜事物的追逐、是消费群体口味的不断变化、是如何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出奇制胜。创新已成为机构、公司长久发展的生命力和新兴企业一鸣惊人的关键。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家长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如何被扼杀在摇篮里
“我不想让孩子成为画家,也不希望他变成音乐家。为什么需要那么高的创造力呢?”这是一个常见的对创造力的误解。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性和作为技能和素质的创造力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说对知识的领悟依赖于知性,那么创造力更多地和灵性有关。
知性反映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能以何种效率吸收已有的结论。而灵性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应对特定环境迅速解决问题、找出应对方案的能力。
关于知性和灵性,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对我们不无启发: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正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不可否认,知性和灵性确实是我们每个人的“原始材料”,它们的某些部分确实是天生的。然而,人与人之间最初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这种差别就像是你的孩子有100美元,而我的只有95美元。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的知性和灵性究竟有多少,而是要帮助孩子最好地利用他的天赋。
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初衷:最大限度地激发那些利于孩子终身发展的素质,好让他们能过好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家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今天的孩子们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
创造力开发的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而这种动机,需要的是兴趣和热情。动物行为学发现,玩耍其实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学习机制。
知识学习是对儿童学习的人为干预,而玩耍学习则是儿童的自我开发。玩耍,是孩童建立对世界兴趣和热情的最初、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钢琴补习班、英语课外班、各种习题……占据了孩子们的绝大多数时间。没有人质疑这些课程的意义,他们的确都开发了孩子的知性。然而问题在于,知性是不是被我们过度重视了,而灵性又因此被遏制了?
创造力如何获得?
如果你开始意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不希望孩子变成知识的巨人、创造的矮子,那么请从以下的建议开始。
A. 提供合理的挑战
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动机的唤醒,而动机又与兴趣和热情密不可分。适度的挑战是激发青少年兴趣和热情的有效方法。当孩子感受到适度的挑战时,他们并不会被压垮,更多地是表现出罕见的热情。
我们需要合理的挑战,因此对于挑战难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不能少得让人觉得无聊,又不能太难以至于失控。合适的挑战可以是思维上的,比如新的知识领域和框架;也可以是身体上的,比如滑板、冲浪、滑雪等等。
B. 创造自由的空间
创新是灵性的,创新的获得更多地是习得式、游戏性的,而不是干预式、逼迫性的。所以,创造性的培养更多地源于孩子对自己无意识的开发。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有时甚至不需要家长的干预他们就可以有所创造,他们需要的只是自由生长。
这种自由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自由,即给孩子自由支配的玩耍时间;更是选择上的自由,就是说要尽量让孩子尝试他愿意尝试的活动。
这种自由实际上是对孩子创造性的激励,而这种激励也将带来正反馈进而让孩子在创造性的大道上一路高歌猛进。
C. 表现足够的耐心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经把我们未知的世界分成两类:一类是谜,另一类是问题。所谓谜,就是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东西。而所谓问题,是我们虽然不知道、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找答案的领域。
创造性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在这方面,我们无疑可以向智慧的犹太父母学习:要求你的孩子经常提问、并且倾听别人的思路和答案。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学习创造的过程就是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的是时间。当孩子提出问题并且希望解决的时候,耐心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或者至少尝试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是明智的做法。敷衍、搪塞则最不可取,因为他们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孩子的探索热情。
D. 营造多元文化环境
高水平的创造性成就非个人之力可以完成,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创造性活动较常采用的工作方式。
而多样化的视角和背景是创造力的绝佳环境。因为创新是在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处理和评判信息的方式相互碰撞之时发生的。文化背景的多样化,提供了跨文化创造性的培养土壤。
不过,多样性只是一个起点。并不是一个团队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就可以激发创造性。
如果要让这种文化多样性有所作为、影响孩子的创造力,还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成员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之奋斗,并且可以共享目标达成的喜悦感;第二,在困难时期或者受
本文转载自启行有方公众号,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