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读书日深、见闻日广,我们就会越来越生出一种“文化回归”的感觉——觉察出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华经典文化实在是广阔无疆、包容万象。这常常会让我们觉得真理就在我们身边,为何以前不曾注意到呢?
无论是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对过去文化经典的解读有误,还是现代学校和经济体系裹挟下,让我们无暇顾及那些被束之高阁,看似已经不合时宜的“老古董”,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我们重拾经典,好好回味古人的无限智慧,感怀万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引导大家重新看待以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学习在全世界掀起的新一轮西方教育膜拜潮流,从而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古辩今,更好地看清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1、PBL,中国人并不陌生
只要一回顾小时候我们学习古文的经历,总少不了这么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听完一脸庄严肃穆的语文老师的解读,小伙伴们往往私底下就会心底犯嘀咕:为何生活在公元前的孔老夫子要帮着相差几千年的公元后的老师害我们——一上学就坐在教室里学习一整天也就罢了,干嘛回家还得逼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儿一遍又一遍的复习、做练习、各种温习功课?——到了还得尊称人家一声“圣(huai)人(ren)”,然后脸上还得装出一副很开心的样子,真是糟老鼻子罪了。
后来,我们有些人自己学会读书后,方才明白“学习”二字,并非是“课上学了,课下就去做练习,反复温习和复习”,而是“学”和“习”二字各有分工。
“学”强调学习书本知识,以致有所觉悟(“学,觉悟也”《说文解字》);“习”的意象是“小鸟反复试飞”,强调亲身尝试去做、去练习,以致熟练,熟而后能生巧(古人常说“习礼”、“习射”)。
再将“学习”的概念与孔子强调“学以致用”的根源和原点结合起来,方才明白,那句话原来不是鼓励师生要“死读书、读死书”,当个“书呆子”,而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不亦说乎”,也才能得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快感,达到人生满足、无欲外求的精神高度。
再举一个例子,古徽州有俗语称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虽然字面是说徽州穷山恶水,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法养活那么多孩子,只好等到孩子十三四岁,让他们自己出去闯荡也好,见世面也罢,听天由命,自生自灭去吧!
可实际上,这背后也是中国士大夫文人家庭的一种精神折射,自古就强调要让孩子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人生修行的必要路径。不然,也不会有后来“徽商”的极度繁荣和成就;也不会有《徐霞客游记》这样的传世名作,更难体会李白、苏轼、杜甫那些不世出的天才,他们为何广游天下,结识各路文人豪客,以及那份心系天下的伟大胸襟。
这样看来,显然中国古人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龙场悟道)、强调“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不正是今天西方倡导PBL 背后的思想精髓吗!
即:人的学习活动和成长本来就是思想认知和行动应用两个方面活动的相互验证、相互促进的“合一”过程,既不能一味死读,忘记“经世致用”的部分;也不能只满足于小项目的小成就,一头扎进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小圈子,需要树立终(xue)生(hai)学(wu)习(ya)的目标,持之以恒,方能不断精进,获得永恒的乐足。
2、如何更好地理解PBL?
如果大家纯粹从翻译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PBL,即Project-Based-Learning(项目学习)的首字母组合。即使这样也存有分歧,可能将“P”理解成Problem。
在我们看来,问题教学法,含义更广,甚至包含项目式学习(项目学习也是从一个驱动型问题出发),但其指向性、操作性,和相对的系统性显然不如项目式学习。因此本文所指PBL,就是项目学习。
为了让大家从学校教育和未来学习这一宏观视角,更好地把握和理解PBL 的概念本身,我们尝试通过如下几个概念矩阵,构建PBL 在教育和学校的宏大图景下的坐标,从而更清晰、更方便把握PBL 的核心特征和学习主张。
1. 两个核心世界:学科世界+生活世界
每个人的世界都由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两个部分组成,而孩子的主观态度、情感、兴趣、动机等直接影响着他们看待周围客观世界的方式。个人成长即是在这两个世界不断互动影响的过程中发生。
因此,回归到教育本身。孩子在上学期间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在现代学校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存在,但学校教育很少关注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学习兴趣、天赋、性格、情绪、动力等问题。
此外另一个备受诟病的地方就是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突如其来的社会竞争和生活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讲,PBL 是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基于对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和天赋的关注为基础,通过各种贴近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项目和课题,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自主投入到持续探索的学习过程中。
2. 教育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化教育
全球教育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的家校社联盟是多么的重要——无论是专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发展的学校教育,专注孩子独立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还是近来越来越被中国高知家庭所接受的营地教育,专注培养孩子的社交、合作、沟通等软技能。
孩子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这三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同样体现在PBL 导向的学校教学中:既强调项目背后的关键知识的连接,也强调孩子项目管理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项目过程和展出环节都要求社区和家庭力量的加入,无论是支持还是最后的评估。
3. 教书育人的目标:学科关键知识+21 世纪关键能力
学校教育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升级打怪”式——幼升小、小升初、初生高、大学入学考——考试测评的影响,甚至在中国高考对学校教学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这无形中导致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逐渐让位给了知识本位的学科学习,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甚至只剩下所谓的主科,根本没有艺术、戏剧、音乐、体育、动手实验的地位。而这些所谓的“副科”恰恰是培养孩子沟通、领导、合作、创造等21 世纪关键能力的主要途径。
3、PBL 与未来教育
哈佛知名教授戴维铂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本书中,曾发出这样的关于未来教育的期待——
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它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
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在文章的最后,响应铂金斯教授的呼吁: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究竟会走向哪,但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未来茫茫大海中学会像水手一样感受“风来的方向”,牢牢抓住命运的舵,一起实现勇敢的跨越——就像我们已经知道,全球很多学校,最优秀、最有远见的老师已经自下而上地在努力通过“六大超越”来推动未来教育的变革:
超越基础技能(21 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
超越传统学科(关注生命伦理学、脑认知科学、生态学等新兴学科)
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类似STEM、能源贸易等跨学科主题和问题)
超越区域性观念(世界公民、全球化生态问题、世界史等)
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关联学术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超越既定内容(提供更多的多元选择,包括艺术、商业、体育、创业等等)
毫无疑问,PBL 已经在努力帮助你的孩子乘上这艘未来教育的大船。
南戴河-阿那亚科技太空营就是与美国营地协会主席Ross先生合作,由美国顶尖营地专家研发与设计,空间物理学专家和天文学学者鼎力支持。
9岁以上,课程和活动难度比较挑战,PBL项目式学习。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启行有方